你的子女,其實不是你的子女(看哭了)

你早晚會明白,你的孩子,其實不是你的
2024-05-25 14:39·布衣粗食
身為父母,費盡周折養育孩子,總以為這是了不起的成績。
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,兩代之間的關係,悄悄發生改變。
紀伯倫寫過一篇詩《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》。
「你的兒女,其實不是你的兒女。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。他們藉你來到這世界,卻非因你而來,他們在你身旁,卻並不屬於你......”
誠然,父母和兒女,有血緣關係,卻不得不在一次次目送之中,慢慢分別,直到某個轉角,再也不見。
聰明的父母,總是懂得放手,讓孩子當孩子,讓自己做自己。
01
父母是弓,孩子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。
龍應台在《目送》裡寫道:“所謂父女母子一場,只不過意味著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,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。”
是的,一開始是父母送孩子去學校。
從小學到國中,再到大學,再到職場。
再後來,父母在老家留守,孩子在遠方工作,成家立業。
逢年過節,家人總是要團聚,但是團聚的日子不會太長。孩子終究要繼續遠行。
一次次遠行,一個個告別,一次次目送。
就在目送的過程中,父母和孩子的距離,越來越遠。從朝夕相處,到隔三差五打個電話。從無話不說,到彼此也有小秘密。
分別,是沒有關係的。因為父母早已做好了分別的準備,從送孩子上學的那一刻開始。
事實上,父母一輩子,都是盡全力托舉孩子,去更高更遠的地方。也為遠行的孩子,感到驕傲。
02
父母育兒是責任,但人終究要為自己負責。
孩子小時候,和玩伴鬧翻了。孩子說:“你等著,我去告訴媽媽。”
媽媽是無所不能的,可以為孩子遮風擋雨,也能處理很多的麻煩。
孩子讀書時,若是成績不太好,老師說:“明天,讓你的家長來。”
請來家長,對孩子的學習負責,總是能發揮很好的監督和引領作用。
孩子到了十八歲,經歷了一次成年禮,突然發現,自己做了什麼,對了錯了,都不能請家長了。
有什麼狀況,可以告訴媽媽,但媽媽也愛莫能助。比方說,大學裡的一題目,媽媽不知道;大學的一次戀愛,媽媽管不了。
教育家赫欽斯說:“教育就是幫助學生學會自己思考,作出獨立的判斷,並作為一個負責的公民參加工作。”
從孩子必須為自己負責的時候,父母的愛,在慢慢隱退,沒有辦法承擔起孩子的命運,連代替孩子受過,也不能。
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