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十多歲的70後,要儘早明白:父母和子女,並不是“一家人”

02
作家龍應台寫了一段很經典的話:「我慢慢地、慢慢地了解到,所謂父女母子一場,只不過意味著,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。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,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的地方,而且,他用轉彎的地方告訴你:不必追影。」
能與時俱進的70後,已經開始送孩子遠行了,而不是把孩子強留在家裡。
從無條件給孩子承擔一切條件,到只是給孩子「搭把手」。
告訴孩子,父母會變老,收入也會變少。還可能在五十多歲,就失業,並且再也找不到一份有模有樣的工作。
家業的接力棒,孩子必須接住。
孩子有難處,父母就是幫忙,無法代勞了。幫忙,大概就是給點應急的生活費,在事業上給建議,幫忙帶娃等。
從和孩子朝夕相處,到各自在不同的城市,常常牽掛。
允許孩子遠走,而不是強留在老家工作。
孩子獨自走遠了,能夠隔三差五打個電話回來,可以過節的時候,和父母團聚。這就很好了。
我們要相信孩子,會在新的城市紮根,成長。
從孩子有了對象開始,就鼓勵孩子有自己的小家庭,把大部分的心思放在小家庭裡。
按照農村的習俗,孩子有了婚姻,就要分家。
現在,孩子有了對象,就可以著手「分家」。分家也不是如以前一樣,分老家的財產,而是讓孩子在自己喜歡的城市定居,有小屋,有工作,有人愛。
一些有經驗的父母,也這樣說:“不要總是待在孩子身邊,這會讓孩子很難找到對象。”
確實,孩子有自主權,不被父母控制八小時以外的時間,就能大大方方地約會,遇到心儀的人。
從對孩子花錢,到父母自己存錢,積極籌備養老。
父母別不知道,自己有退休金,存款,房子,不讓孩子養老多考慮,也是一種幫助。
綜合一下。把孩子從父母的家裡,慢慢地推出去,幫助孩子有新的家庭,就是──父母愛子,計當深遠。
03
很多70後,也許有個疑惑點:只有一個兒子,要不要分家?或者,只有一個孩子,要不要分家?
以後家裡什麼都是小孩的,沒有人去爭搶。我們老了也是靠孩子,沒有另外的依靠。不分家,應該是合情合理的。
但我要給你一個這樣的答案:早分家是明智的選擇,不要等到家裡雞飛狗跳了再分。
孩子長大了,家裡會增加新的人口。幾代同堂的古人模式,就扛不住了。
媳婦的態度,女婿的臉色,父母受得了嗎?
有的媳婦,把家門的密碼改了,都不告訴公公婆婆,這也不是沒有過。
70後,終究會明白一個大道理:父母的家,永遠是兒女的家;兒女的家,可能父母連門都進不去。
各自安好,有些冷淡,卻是最好的安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