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6歲北大教授,斷水斷食4天,臨死前留一下一句話震驚無數人…

96歲北大教授,斷水斷食4天,臨死前留一下一句話震驚無數人…
美麗夢想 2025-08-02 檢舉

 

2012年1月21日,趙寶煦在妻子的守護下,走完了人生旅途的最後一程。

 

面對丈夫的離世,陳司寇在悲傷之餘,迅速調整心態,重建自己的生活。

 

她堅持獨居,不住在子女家中。

 

孩子們不放心,時不時打電話關心母親。

 

陳司寇總是說:

 

“我的日子充實而精彩,你們不必過分掛念,各自安好,方是最大孝心。”

趙寶煦繪妻子

趙寶煦在世的時候,這對夫妻每天都讀書、著作、繪畫、聽音樂,有興致地生活著。

 

而今,趙寶煦已然“遠行”,陳司寇將這份精神火種延續,她每天讀書看報、自學保健知識、聽音樂放鬆身心,用感激的、清醒的態度和最大的熱情、最大的勇氣,去過好生命的每時每刻。

 

“只要一息尚存,就要保持活躍。”

 

每當逢年過節,一家人歡聚一堂。

 

陳司寇不僅親手準備紅包,更會給小輩們每人包一萬塊的大紅包。

 

對她來說,人世間的財物乃身外物,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。

 

唯有愛與親情能穿越時間的長河,溫暖人心。

 

就這樣,陳司寇獨立自理,度過了有尊嚴、有樂趣的最後幾年時光。

 

然而,時光不饒人。

 

2017年,隨著身體機能的退化,96歲的陳司寇面臨腎癌發作、尿毒症、貧血性腔梗等疾病的威脅,臟器逐漸衰竭。

 

起初,她仍堅持自理,不願成為他人的負擔。

 

但隨著病情發展,她最終纏綿病榻,只能靠孩子服事。

 

陳司寇骨子裡對獨立生活的渴望,以及對晚輩的體諒交織成複雜的情感。

 

她受不了年老後被人照顧的生活,更不想給晚輩們添麻煩。

 

她認為,生命的品質遠比長度更重要,不願在病痛中消耗最後的尊嚴。

 

於是,她在心裡悄悄做出一個決定。

 

03

 

2017年10月18日,陳司寇選擇以斷食的方式,靜候生命的終章。

 

女兒端來食物,淚眼婆娑,懇請母親吃一口。

 

但是,陳司寇輕輕搖頭,語氣堅定:

 

“撬開嘴我也不吃。”

 

然後,她溫柔地望向女兒,眼神充滿對生命的深刻理解與詮釋:

 

「這是一個自然規律,誰都不能違背。我跟你們父親一樣,對自己的人生是感到欣慰的。我這一生盡力而為,擁有過美好的求學生涯和大學時光,找到了像你們父親這樣完美的伙伴和終身伴侶,享受過自己的工作、事業上的成功,孩子們都讓我感到滿意和自豪。我滿足了快樂、自豪。

 

此刻的陳司寇,彷彿已超脫於塵世之外,洞悉了永恆的真理與生命的真相,她的每一個字都閃耀著智慧的光芒。

 

10月21日下午5點13分,陳司寇在家人的陪伴下,安詳辭世。

 

她的離去,如同秋葉之靜美。

陳司寇

趙寶煦教授生前曾對學生說過一句話:

 

「人心不同,各有其面。個人有個人的看法,個人有個人的活法,不應該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,也不應該用自己的尺度衡量別人。自己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,也應該尊重別人按照與自己不同方式生活的權利。”

 

也許這番話,可以令人理解他的妻子──陳司寇最後的選擇。

 

生老病死,這是不可違背的自然法則。

 

有生即有死,生死自然律。

 

在疾病裹挾著死亡來臨之時,陳司寇選擇保留生而為人最後的體面和尊嚴。

 

這是陳司寇的選擇,而她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。

 

陳司寇活到了96歲,她一定是個非常通透的智者,否則也活不到這樣的高壽。

 

正如她鄰居的孩子徐冰所說:

 

「壽者都是了不起的人,這可不是一般的知識、學問所能及的,他們身上必然帶有一種常人看不見的能力——內心的釋然與平靜。他們生活於塵世、就在我們身邊,但他們的身心卻與自然的脈絡與節奏息息相通,輯天長地久之氣。這境界,那些隱居山里林的人隱居山里林的人。

 

#尋找熱愛表達的你#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