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兒女再好,也敵不過兒女的冷漠無情
此外,李玫瑾還特意指出:不要頻繁更換撫養人,這會讓孩子難以對撫養人產生深度、連貫的依戀 ,“我特別反對父母早年把孩子送回老家養,等到上初中再接回來。”
第二,教會孩子共情,而非只是服從。
很多家庭的教育是「規矩」教育,而不是「情感」教育。
孩子跌倒了,我們常說:“不准哭,堅強點!”
孩子和別人搶玩具,我們常說:“你是哥哥,要讓著弟弟!”
我們教會了孩子服從規則,卻掐滅了他感受情緒的機會。
真正好的教育是,蹲下來告訴他:“摔倒了很疼吧?媽媽知道你很難過。”“你很喜歡那個玩具,被搶走了很難受,對不對?”
先共情他的感受,再引導他的行為。
只有被理解過情緒的孩子,才能學會去理解他人的情緒。
第三,守住原則的底線,讓孩子懂得敬畏。
愛,不等於溺愛。情感帳戶的富足,不代表可以為所欲為。
在愛孩子的同時,必須為孩子建立明確的規則和底線。
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,什麼是錯的,傷害了別人需要承擔什麼後果。
一個只被愛卻沒有被約束的孩子,容易變得自私自利。
一個只被約束卻沒有被愛的孩子,容易變得冷漠叛逆。
讓他懂得敬畏規則,敬畏他人的感受,這份「愛」才算真正落實了。
情感,是人性最後的防線,別不信。
03.
寫在最後:
有人問:如果不幸遇到「情殘」的親朋好友,又該怎麼辦?
答案只有一個:識別,然後遠離。
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,更無法溫暖一顆「情殘」的心。
不要抱持「我能感化他」的幻想,那不是救贖,是自我消耗。
你的善良很貴,別浪費在不值得的人身上。
李玫瑾教授的研究,最終都指向一個源頭:“人的問題在早年,早年問題在家庭,家庭問題在家長,而家長的問題在婚姻。”
是啊,養育一個孩子,遠不止是給他吃飽穿暖、教他讀書識字那麼簡單。
比知識的傳承更重要的,是人性的完善和情感的豐盈。
讀懂了人性,我們才懂得如何去愛,如何去養育。
教養的本質,從來不是一項「管」與「教」的任務,而是一場「喚醒」與「守護」、跟孩子一同成長的旅程。
特別贊同李玫瑾對孩子品性的精準概括:
「人的胃口是餵出來的,脾氣是帶出來的,觀念是嘮叨出來的,殘忍是孤弱無助熬出來的,無恥是百般遷就寵溺出來的。”
感恩在迷惘焦慮的時候,遇到李玫瑾的《心理扶養》一書。
它不像很多育兒經那樣,只給你條條框框的技巧。
書中讓你跟隨李玫瑾教授的步伐,帶你返璞歸真,回到人性的源頭,告訴你家庭的意義、性格的培養、情感的喚醒……這些最根本,卻也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東西。
養育一個孩子,最高級的成就,不是讓他多麼出人頭地,而是讓他擁有健全的人性,在薄情的世界裡,做一個深情而溫暖的人。
別忘了,父母好好學習,孩子才能天天向上。
願《幽微的人性》和《心理扶養》照亮你和孩子生命某個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