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子每天大便兩三次,確診胰腺癌,醫生提醒:飯後出現這四種癥狀就要警惕了

男子每天大便兩三次,確診胰腺癌,醫生提醒:飯後出現這四種癥狀就要警惕了
美麗夢想 2025-08-26 檢舉

 

四、飯後容易疲倦,精神不振

胰臟作為內分泌器官之一,也調控血糖。如果胰島素分泌受影響,就可能引發飯後血糖波動,導致人出現無力、疲倦感,甚至嗜睡。

五、飯後隱痛或放射痛,向背部蔓延

這是胰臟癌患者最常見的「隱形訊號」。胰臟位於腹後壁緊貼脊柱,若有腫塊壓迫或浸潤神經,可產生放射性疼痛,有些患者誤以為是“腰肌勞損”或“坐骨神經痛”,殊不知真正的“病根”在更深處。

 

從“腸胃病”誤診到“癌王”,一個真實病例的警示

 

根據《中華消化雜誌》2024年第29期中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,在確診為胰臟癌的患者中,有超過35%的人曾被誤診為慢性胃炎或消化不良 。由於胰臟位置深、症狀不典型、早期檢查不易發現,確診時間往往較晚。

武漢同濟醫院曾公開分享過一個病例:一名62歲女性,長期飯後腹脹、大便黏膩,輾轉多家醫院均被診斷為“功能性消化不良”,服藥無效後,才進行腹部增強CT,發現胰腺頭部腫塊,已屬中晚期。

這些案例的共同點是:症狀輕微但持續,患者未引起重視,錯過了最佳介入時機。

 

如何識別早期胰臟異常?醫生的建議來了

 

雖然「癌王」難纏,但並非無計可施。關鍵在於早發現、早期介入 。醫師給以下幾點建議,幫助大眾辨識胰臟功能異常的蛛絲馬跡:

首先,觀察排便習慣變化。若近期頻繁出現油膩、泡沫狀、漂浮不沉的大便,或排便次數明顯增加,需及早診。

其次,關注飯後身體反應 。如頻繁腹脹、腹痛、噁心、疲倦等症狀,應排除是否為胰臟疾病所致。

再次,體重無故下降需引起重視。許多胰臟癌患者在早期就有「莫名其妙瘦了好幾公斤」的經歷,這可能是因消化吸收障礙或腫瘤代謝所致。

 

 

另外,定期體檢不可忽視 。特別是家族中有胰臟癌或胃腸道腫瘤病史的人群,更應每年進行腹部B超或CT檢查,做到早發現、早期處理。

 

醫生的呼籲:別讓“忍一忍”變成“來不及”

中國有句俗語:「小病不治,大病纏身」。在臨床中,太多患者習慣“扛一扛”,即便身體早已拉響警報,也總想著“拖一拖就好了”。殊不知,癌症最怕的就是「拖」。

醫生這個職業,肩上不只是手術刀,更是一份沈甸甸的責任。每一次誤診,每一次延誤,背後都是一個家庭的破碎。普及健康知識,不是為了製造恐慌,而是為了讓人們在面對疾病時,能更有準備、更有底氣。

 

胰臟癌雖可怕,但並不是無藥可解。只要提高警惕,科學認知,做到“早預防、早幹預”,就能化“危”為“安”。

吃好、睡好、心情好,才是最好的“防癌良方”

醫生常說,防癌不只是醫院的事,更是生活的事。吃飯別太快,飲食要清淡,油炸、燒烤要少碰;情緒要穩定,壓力不要堆積;定期體檢,養成「三早」意識(早發現、早診斷、早幹預),這些才是真正能救命的「良藥」。

正所謂:“身體是革命的本錢,健康是最大的財富。”別讓身體發出的“警報”被忽視了,別讓“飯後那些小症狀”,成為後來悔不當初的“提醒”

 

 

 

喜歡這篇文章嗎?

按個讚吧,不會令你失望!

已經讚了

標籤:

  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!